易門縣采取“四到位”措施,堅持上下協作、部門聯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層層傳導,夯實責任。建立“書記抓扶”工作機制,實行縣、鄉、村三級領導責任制、承諾制,明確“一把手”為脫貧攻堅第一責任人的責任,細化明晰工作任務。縣委政府與鄉鎮(街道)和掛包單位、鄉鎮(街道)與村(社區)、掛包單位與幫扶責任人簽訂責任狀,層層壓實傳導責任。把脫貧攻堅工作納入全縣大督查、縣紀委監察局專項紀律檢查、專項巡察內容,持續加大督查力度。對因扶貧資金報賬不及時的3家單位相關責任人進行約談,對1名脫崗工作隊員進行問責;通報專項巡察發現的18個問題。編印《脫貧攻堅政策77問》《精準扶貧業務培訓手冊》《脫貧攻堅政策宣傳手冊》等宣傳資料,通過網絡、廣播、會議、測試等方式廣泛進行宣傳,確保群眾知曉政策。對7個鄉鎮(街道)實行千分制考核,75個縣直屬部門及省市駐易單位實行百分制考核,考核結果納入年終綜合目標考評,與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工作同等分值加分、同等追責。
程序嚴格,甄別貧困。制定實施《全省貧困對象動態管理工作會議》貫徹意見,縣、鄉、村三級對照標準自檢自查、糾偏糾錯,找不足,補短板,做到扶貧對象“應納盡納”“應退盡退”“應扶盡扶”。按照脫貧攻堅“找問題、補短板、促攻堅”專項行動要求,再次精準核實建檔立卡貧困戶、政策“兜底”的特困戶及其他貧困戶信息,全面查找不精準的脫貧戶,做到不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應出盡出”,確保錯退、漏退率為“零”。
因地制宜,多策幫扶。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制定幫扶政策。以母豬養殖產業扶貧為主,推行“公司+家庭農場(能人)+貧困戶”的產業聯合發展模式,實現貧困人口政策資金扶持全覆蓋。實施村莊整治、人飲安全、百千工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不斷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實施教育、健康、養老扶貧,加快貧困鄉、村衛生院、衛生室建設,為建檔立卡戶購買保險,對貧困戶進行政策兜底幫扶,確保建檔立卡人員100%參加新農合、基本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大病醫療救助保險,貧困家庭學生義務教育階段全部得到保障。實施生態扶貧,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扶貧對象為護林員,按時足額發放國家生態效益補償金。通過入戶“走訪”“交心談心”等方式,實施扶志與扶智相結合,增強貧困戶脫貧信心和自我發展能力。同時對接就業與用工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
部門聯動,同向發力。根據《云南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關于對易地扶貧搬遷對象進行動態調整的通知》精神,對原計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安置點和貧困戶任務進行整改,調整出不符合的安置點和貧困戶。整改后的安置點和貧困戶,在全國扶貧開發建檔立卡信息系統大數據平臺進行了標注。縣發改局、扶貧辦、財政局、住建局等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共同推進搬遷工作。(楊麗蘋)